欢迎访问湖南省既有建筑改造网
第十一届全国既有建筑改造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行业新闻-湖南省既有建筑改造网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第十一届全国既有建筑改造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时间:2019-11-09 13:55:57    点击:[356]

“城市有机更新”、“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发展绕不开的关键词。为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正在探索城市有机更新和既有建筑综合改造的城市提供更多政策和案例、模式支撑,大会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全联房地产商会主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全联房地商会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承办,8848城市经济研究院等支持的以“城市更新,助推城市宜居宜业发展”为主题的第11届全国既有建筑改造大会2019年5月16日在京隆重成功举行。 有关政策研究、规划设计、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投资机构、产业运营、材料部品、设备设施等类型的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近千人出席了会议。

在城市政府“腾笼换凤”、盘活存量空间、“唤醒”低效用地的实践中,如何提升存量空间价值、寻找更新政策依据、分享优秀改造案例,找到“赋能”、“重构”及“逆转”的支点,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锁定“城市运营商”目标的房地产行业,如何在协会平台上利用资源叠加及跨界优势,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升级?成为本届大会和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行业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城市更新:国家层面高度关注

习总书记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承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情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政府已从偏重于精神层面的“鼓励”,进阶到偏重于行动层面的“支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戳中民生痛点。

住建部2017年在广州、柳州、秦皇岛、厦门、长沙、沈阳、宁波等15个试点城市,开展了老旧小区试点改造,2018年相继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全联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的一些会员单位也在全国一些城市、地区相续拿到并开展了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城市更新正逐渐成为房地产纵深发展的新风口,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城市更新:百姓需要 城市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约有4300万户家庭居住在16万个老旧小区内,建筑面积近40亿平方米。其中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的老旧小区数量约10多万个,无抗震设防建筑面积约9亿多平方米,未达到50%节能的建筑面积约17亿平方米,未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建筑面积19亿平方米,直接影响和降低了1.2亿居民的生活质量。

百姓需求:很多老旧小区、街区存在建筑老化、环境脏乱、活动空间缺失、停车位不足、没有电梯、功能缺失、不安全、不宜居、不节能、不适老、物业弃管及无物业管理等问题。

城市需要:很多老城建成区存在规划落后、城市风貌缺乏识别性、色彩搭配不协调、牌匾杂乱无章、城市管理缺位、千城一面等问题。

之前,很多城市在政府主导下对老旧小区进行了一些单体或局部改造,虽然对改善小区环境和提升百姓生活舒适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既缺乏系统性,又与城市规划、城市风貌、小区功能提升和后期管理联动不足,提升效果并不理想。

城市发展历史证明,只有进行有机更新和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才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更新:万亿级别市场的巨大诱惑

最新城市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4万多平方公里,市辖区人口达到4.5亿。针对这样体量巨大的城市存量空间和产业格局进行优化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将是巨大的。

众所周知,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导致城市建设急速扩张。然而增量土地供应的短缺与旧城区、旧街区与旧工业区的改造压力,以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强烈意愿,使得以存量空间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成为城市发展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毋庸置疑,“存量空间+产业运营”的城市更新模式,已成为一二级市场资本联动的核心枢纽,更是大宗存量空间的升值引擎。

《2018~2019年度中国城市更新白皮书》显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已成为万亿级别市场。

城市更新:大咖云集奉献学术“盛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有机更新,无疑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科技成果,只有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全联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会长柴志坤表示,在城市更新中,政府如何找到“赋能”和“重构”的支点,运营企业如何在协会平台上实现转型升级?只有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更新策略,才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巡视员倪江波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在35个城市开展的试点工作,在推进城市既有建筑改造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社区楼房的改造;积累了相关经验,并初步构建起有效的改造基金、投入机制。但同时存在改造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和缺乏政策体系支持的现实。他希望,全行业应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为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崔恺,以“绿色创新的理念改造既有建筑”为题,结合他亲自操刀的几个工业厂房遗址改造的典型案例,指出既有建筑改造中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及为空间注入新活力两个关键环节。并提出既有建筑改造与新规范的关系、既有建筑改造寿命的认定、既有建筑改造面积变化的审批政策及既有建筑改造节能标准如何执行四大命题,希望引起行业的关注、讨论并加以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与大家探讨了“北方城镇化新型低温供暖模式”。针对现实中供暖能源浪费问题,他提出了“镇建筑低温供暖新模式=集中供暖+分体式空调自供暖新模式”应对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与大家分享了“中国城镇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应建立遗产保护流程,即从“值评估及筛选—耐久性机理进行评估—保护的绿色化—保护的理论及对策”

全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在“绿色科技更新城市全价值链”的阐述中做出预测:来10年中国会再出现10个世界顶级城市,这些城市周边的城市群都是企业可以参与到城市经营、城市运营里的巨大商机。并提出城市能动发展中的三大升级值:存量比例升级、产品品质升级与美好生活升级。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勤,就“绿色建筑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助力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出要全面提升建筑全过程绿色化水平的建议,并提出了绿色建筑发展主要的动向:提升绿色建筑性能与质量,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单体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联动,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由新建建筑扩展到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建筑进行存量优化;健康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深层次需求,绿色建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

城市更新:理念更新 分区施策

城市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区,只有对各个分区的内部价值类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够做到“一区一策”,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更新策略,从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到更好的平衡点。

城市中心区,利用商业以及公共空间,挖掘商业及后期住宅利润;历史文化区,通过修复维持长期利润,提高商业竞争力;混合居住区,成片改造,需要统筹操作;城市边缘区,主要通过发展城中村住房租赁业务进行间接更新;工业聚集区,主要通过改变用途进行城市更新。

城市有机更新和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需要转变更新理念,探索更新途径;需要在商业维度、技术维度和文化维度上统筹考量;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辉市场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分会:致力深耕城市

全国既有建筑改造大会自2009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大会依托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交流研讨会。

全面梳理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解读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深入交流探讨城市更新路径、引导市场各方深度参与落地项目、交流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优质更新案例,以及对比国际经验、研究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及改造路径等,成为大会举办的宗旨和出发点。

本届大会同时举办了城市更新产业发展、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老旧住宅加装和更新电梯、美化更新与功能提升四个平行分论坛。分论坛演讲嘉宾分别就城市微更新设计、投资价值创造、城市更新项目管理、社区宜居环境人性化、精细化改造设计、老龄化基本国情下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策略、色彩改变城市、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现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创电梯新服务、数字科技助力城市既有建筑改造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行业主管部门、政府相关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投融资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咨询公司、工程公司、制造企业、装饰装修企业等既有建筑改造领域的从业人员及热心人士近千人参与了此次盛会。

据悉,下一步, 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第一,进行课题研究,编制行业标准,规范和指导行业行为,为具体业务提供强力技术支撑。第二,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展示和凝聚行业力量,增强行业信心和希望。第三,落地生根,深入扎实地开展与企业零距离的交流合作活动。第四,继续努力推动试点示范项目的落地实施。

张鹏表示,这是一个联通和打破组织、会员企业、产业集群之间隔阂、壁垒的时代,更是一个共生共赢的时代。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将在共生的思考下、共赢的前提下,把城市更新的标准、人才、科技、智库、平台、产业IP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联系地址: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410006 联系电话:15273120735 传真:88823499
湘ICP备05006192号 技术支持:长沙市瑞利网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